近日,住建部、国家发改委、生态环境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《绿色社区创建行动方案》(以下简称方案),开展绿色社区创建行动。
《方案》指出, “到2022年,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取得显著成效,力争全国60%以上的城市社区参与创建行动并达到创建要求,基本实现社区人居环境整洁、舒适、安全、美丽的目标。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,如何利用科技赋能垃圾分类,改善社区生活环境,成为了未来社区基础建设的重点。 在绿色社区基础建设方面,《方案》要求推进社区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建设。建设智慧型绿色社区,不但可以使居民拥有一个舒适、温馨的生活环境,还可以提升整个社区的品质。 目前,市场上许多带有封闭式消毒、除臭功能的智能垃圾分类设施设备和整装式智能分类收集亭,可以满足这种未来绿色社区智能化建设的需求。 智能化垃圾分类设施具有自动定位、现场监控、智能称重、积分累计、满溢报警、数据采集、投放溯源等功能,不仅能引导、激励居民养成良好的分类习惯,提高居民美化环境的获得感和幸福感,还能降低经济成本。 另外,在落实垃圾定点投放、定点收集过程中,几乎任何小区都存在“邻避效应”,通过建设这种典型的“邻避设施”,也可以有效缓解“邻避效应”带来的社区矛盾。信息化数字技术有利于垃圾分类管理从传统的人为管理向智能化、大数据管理转变。近年来,许多社区大力探索“科技+管理”长效机制,采取建立可追溯信息化系统推动分类投放习惯的养成,有效提升了垃圾分类的覆盖率。运用科技手段可减少监管成本,哪家哪户投放的垃圾,投放的重量和时间,未来垃圾分类向谁收费、收多少,分类的是否正确。原本零散的、不成体系的社区用户分类情况,通过5G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超级算力,形成了体系化的社区用户模型。因为有了详实的数据资源作为底层基础,整个城市的环境治理体系正在悄然形成,这些数据的最终价值,能够帮助到城市管理者对社区环境治理工作做出最精准的研判。 以浙江省为代表的地方政府正是采取这一手段,通过数字经济赋能垃圾分类,构建出一条全链条垃圾分类体系。 在余杭,当地打造的垃圾分类云平台将垃圾分类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,结合阿里巴巴“城市大脑技术”,对分类投递、收运调度、车辆管理、人员管理、预约回收和积分兑换等内容做出实时判断监控,有效管理垃圾分类前端收集、中端收运及末端处置时的数据,量化分类成果,追根溯源,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。 通过数据管理、分析、决策,实现了垃圾分类回收服务高效化,提升了环境治理效能,打造了未来社区的垃圾分类样板工程。 构建垃圾分类收运体系,提高社区垃圾分类自治效率,尤其是危急时刻下的应急自治反应机制,是未来绿色智慧生态社区的重要标志之一。 在这次疫情大考下,传统社区的疫情防控暴露了很大的问题。 疫情期间,由于许多社区实行封闭式管理,依赖人工上门回收的企业不得已处于停摆状态,加上居民宅在家中造成生活垃圾量的急增,使得垃圾分类的一线运营压力都压在了基层社区上。 能否让居民从源头“消解垃圾”,减轻垃圾前端分类的运营压力,这在疫情期间是对社区自治能力的一个极大考验,而已经具备成熟垃圾分类处理体系的社区,在此次疫情卫生防疫战中 充分展现了厚积薄发的社区环境自治能力,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。
在杭州市余杭区莱茵知己社区,当地创建了“社区统管、物业负责、企业联动、党员示范、居民参与”的垃圾分类跨界合作治理体系。 该体系利用物联网、互联网融合技术,使垃圾分类投放、收集数据自动实时上传,实现了垃圾分类投放全方位监管、全流程监控,确保居民准确投放、源头可溯;实现了垃圾无接触投 放,在疫情防控中有效保护了居民的卫生安全;实现了垃圾全天候分类投放和精准收集,不再受定时投放、定时收集的限制。 这种贴近民意、服务民生的创新治理举措,正是社区治理理念从“政府本位”向“社会本位”的有力反映。 像莱茵知己社区这种“在家分好类、定时拎下楼、定点精准投”的居民投放方式,从源头有效避免了各楼层的交叉污染和生活垃圾长期裸露,减少了二次污染。 依托社区数字精益管理,构建党建引领的“政府导治、居民自治、平台数治”的未来治理场景,完美解决了社区在“应急时刻”下治理效率不高的痛点。 声明:本文来源自环卫科技网